多年以来,大量全球技术人才集中流向硅谷的几家科技巨头;如今,这场人才竞争加速蔓延至更多国家、城市与公司之间。中国新兴的 AI 初创企业,也开始加入战局。
• 初创企业的全球招聘
Manus 和 DeepSeek,两家上半年名声大噪的 AI 公司近期均因人才流向成为关注热点。
因发布“通用型 AI agent”引发大量关注的 Manus (蝴蝶效应),近期被报道在国内裁员,并将总部迁往新加坡。
LinkedIn 信息显示,Manus AI 近期在新加坡发布了21个岗位招聘,以工程技术及职能类岗位为主,技术岗位的薪资水平在新加坡处于正常区间;不过目前 Manus 的国内主体蝴蝶效应也仍在正常开展招聘,岗位主要分布在北京、武汉、上海等地,岗位包括工程师、产品、运营、设计等。
4月有消息称 Manus 获得了硅谷风投 Benchmark 领投的7500万美元融资,估值达到5亿美元,并称 Manus 已与投资人讨论了将国际业务与国内业务完全分离、专注全球市场的可能性;5月有消息称投资方 Benchmark 因该笔投资接受美财政部审查。对于一家产品型公司来说,新加坡或许是为了解决资金、算力和增长问题的折衷选择。
另一家热门 AI 初创 DeepSeek(深度求索)近期也在 LinkedIn 上发布招聘信息,包括全栈工程师、深度学习研究员/研发工程师等10个岗位,由于目前 LinkedIn 在中国并无 C 端服务,因此被视作正在“开展国际招聘”。但目前职位描述均使用中文,岗位 base 地点也集中在北京与杭州,推测以扩大人才触达、吸引海外华人技术人才为主。
• 科技巨头仍是最大买家
从最近的全球科技新闻看,AI 人才的最大买家仍然是头部科技公司。
Meta 等巨头仍通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薪资吸引研究员加入。据 The Information 报道,Meta 近期大量招募人才加入其新成立的 AI 部门,包括 OpenAI 的部分核心成员,开出的总薪酬或达上亿美元。其中不少被招揽的技术人员具有华人背景。
今年以来,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也在持续吸收顶尖人才。2月 Google Fellow 吴永辉博士离开谷歌,加入字节跳动,担任大模型团队 Seed 基础研究负责人;业界学界经验丰厚的 AI 科学家许主洪教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副总裁职务,负责 AI ToC 业务的多模态基础模型及 Agents 相关研究与商业化应用。
• 重绘 AI 人才地图
一个正在发生的趋势是,一方面,传统科技高地如硅谷仍保持强劲吸引力;另一方面,更加多元的技术中枢节点也在出现。
新加坡因其地缘位置优势,吸引了多家全球性 AI 公司设立办公室,成为东南亚的技术枢纽;中东国家如阿联酋也通过设立基金、成立 AI 大学、提供签证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人才迁移。
中国国内,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依然是本土 AI 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以 DeepSeek、智谱 AI、MiniMax、月之暗面等为代表的初创企业集中于此,也逐步成为科技人才的流向选择之一。
据《知识分子》整理,美国智库对2022年 NeurIPS 会议作者的分析显示,顶尖AI人才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但研究生阶段起,大量人才流向美国深造并最终被美国企业和研究机构吸收。但这种流向也正在发生变化,近期另一项针对 DeepSeek 团队论文作者的研究显示,超半数作者始终在中国本土机构接受培训并任职,显示中国已具备独立培养高水平 AI 人才的能力;从人才流动的轨迹上,也较多赴美读研后回归中国 AI 行业。
产业内、国家间的竞争在加剧,在资金和算力之外,人才正成为 AI 产业最核心的变量。而人才的流动,不再只往一个方向。
文|施忆
编|Jason
图 | Unsplash
近期发布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