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热点

出海,可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捞金”旅行

新市场观察 

“如果不能真的下定决心,做好准备,我劝你别出海。”
分享:

本文来自南七道,作者南七道,36氪出海经授权发布。

出海(出国)赚钱,现在成了中国企业最热门的选择,特别是关税风波的影响下。

我这一年在日本、中亚、越南、印尼、大马等地的商业旅行,发现很多企业,其实根本不适合出海。国外并不是随便捡钱的地方,一方面是热火朝天的出海,一方面是败走麦城,狼狈回到国内。

如果不能真的下定决心,做好准备,我劝你别出海。

考察很敷衍:因为很多公司国内业务就是鸡肋,利润不增长,但勉强也能活下去。大量中国的老板,对来海外有兴趣,但仅仅只是网上咨询,即使考察,很多老板都不会自己来。下不定决心到外面来发展。其实真正能走出这一步非常少。于是想着投石问路,即使来了也是走马观花,花点小钱,派几个人,绝大部分人都不会留下。

现在出国的考察特别多,已经一门不错的生意。但很多老板名为商业考察,本质是旅游,“很多协会、商会、游学,都是来玩的,就过来考察一个周末的,很少有人认真考察市场,后半程一定会安排个巴厘岛的行程。批发市场转一下,商场转一下,都不去街边店看业态,也不跟本地人做交流。”印尼的朋友说,他们见到的大多数考察,都是走过场。“不深入市场,怎么可能了解本地真实的情况,真实环境是什么样子。”

根据印尼铜雀出海创始人大乔的分析,找她100个咨询的老板里,大概有1个会来当地考察,考察的100个人里,大概会有1个落地。落地的人里,大概有30% 会认真做事。好多人来了就各种混商会,每天吃饭喝酒,甚至搞些灰色事情,没有花心思去做生意。最后真的长期坚持下来,认真做事的,大概率赚到了钱。

我在越南遇到很多这样的中国考察团,一共是5天河内胡志明之行,前三天,是半天考察,半天休息吃喝。后两天再去湄公河或者富国岛,芽庄转转。或者搞点其他节目。

出海靠员工:一家公司,如果准备在海外发展,仅仅外派一个普通管理层,就想着把这事情做成,可能性为0。很多想出海的公司,从国内派一两个高管。在当地找个办公室和公寓,招几个员工。这样就打开局面,赚得盆满钵满。这几乎是妄想。

一是普通高管他们决策能力有限。在海外当地开拓业务,会有很多突发情况的,只有长期在当地摸爬滚打,才能体验到真实市场,并及时应对。而不是要向国内汇报,再等待指示,做出应对策略,那时黄花菜都凉了。

二是必须把出海的项目,作为全新的独立项目。独立的预算,独立的团队。别和以前的项目混合在一起。

仅仅从国内,外派一个职业经理人到当地,完全复制中国营销和管理的那一套,100%倒闭。职业经理人本质上是打工仔,本职工作在这很长时间可能都不赚钱,只有工资和补贴。到了海外之后,会看到当地各种外面的机会很多。投资加盟一个项目或者做个顾问之类的,可能赚得比工资更多。长此以往,心猿意马,倒闭成了必然。

业务靠代理:还有很多想出海的公司,不在当地驻扎,仅仅在当地找个本地代理。想着快速打开局面,基本上也会歇菜。

之前国内有家做移动充电宝的公司,在印尼当地,找了一个本地的合作公司。漂洋过海弄了500台充电宝过来,一年之后发现业绩很差,才从国内派高管过来接管,这时已经尸骨无存,所有充电宝都不见了,代理商也没有回复,最后不了了之。

老板不信任:一个新的国家,要派一个有实权的合伙人级别的,有足够的预算,足够的决策权,足够的信任。国内的老板,对外派的经理人也不会完全信任。经理人会背负非常大的压力,会受到市场和内部的双面夹击。

我在国外遇到了一家中国有点名气的科技公司。他们外派的高管说,她抛家弃子来到国外,发展公司业务,开始时老板信任有加,因为没人愿意来。全是苦活累活,等到公司在当地有了收入,市场营销费用越来越高时,老板就开始疑心她在海外有猫腻,不断的审查,最后还架了新的一级上司在她上面。让她心灰意冷。决定另谋生路。

产品太粗糙:很多产品之所以在国内销量越来越低,是因为产品质量差。但是他们想着换一个国家就能打开局面,继续收割。比如一家连锁湘菜馆,在国内以预制菜出名,连辣椒炒肉这种菜,端上来只有表面是热的。但是他们投了重金在东南亚,他们开始时风生水起,每天排队。但是很快消费者过了新鲜劲,开始用脚投票。现在他们在新加坡的很多店开始关门转让了。

而新加坡知名中餐厅,胡大小龙虾的老板车总对我说,他们在新加坡做中国小龙虾时,是做了改良的,新加坡比北京热,所以口味要做微调。原料是来自印度尼西亚野生的小龙虾,当地生态好,本地人不吃,所以原料供应相对有保障。所以开业后生意一直火爆。

我在印尼时,一方面是蜜雪冰城生意火爆,一方面是一些中国品牌的奶茶正在关店退出。益x堂、七x甜,在印尼开了一家店半年时间,逐渐关门退出印尼市场。其中一个品牌奶茶店的包装,都是纯中文的,应该就是国内物料直接运过来,到印尼开店,连印尼本地的设计都没有去做。同时价格也是对标国内,没有本地化。这种店注定开不久,连基本的事都懒得做好。

忽悠的中介:在国外,你遇到的大多数的中国中介,都会告诉你当地遍地黄金。不管是一个房产中介,还是工厂中介,一味的告诉你,这个地方随便捡钱。只要你来。但是你交了钱,落地之后,会发现各种坑和陷阱。包括政策、员工管理、供应链等。

所以找一个靠谱的中介,特别重要,他要告诉你,哪些陷阱,哪些机会,然后自己判断是不是适合你。比如越南制造大多是外销出口,印尼有些工厂可能就是本地消费,兼顾外销。如果仅凭着中介一张嘴,就想着出海赚钱,最后的钱都是交了学费。

图 | Unsplash

近期发布

KrASIA 面向中国出海企业,发布全新英文媒体服务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或点击此处链接填写表单,获取 KrASIA 刊例文件。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