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品牌出海热度不减,美国是跨境电商和虚拟服务商都看重的市场。在美境内有运营主体的品牌商家,很多选择了美国本地的信用卡支付伙伴,有效提高转化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下面整理了美国支付行业中不太为商家熟知,但颇有价值的信息。
美国信用卡支付商可粗略分为老牌收单机构(Acquirer / Card Processor / Merchant Account Provider )比如 First Data、Elavon 和 TSYS 等,与新兴支付科技公司(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 Payment Aggregator )比如硅谷的几大, PayPal、Stripe 和 Square等。新兴科技公司不是 disrupter,没有重塑江湖,只是以不同的服务模式切入市场,本质上是连接商家和收单机构(巨头)的第三方。
新贵们通过自己开发的网关对接巨头的 card processing 系统才能联接 card networks 完成整个支付流程。全球最大的收单机构 First Data、Elavon 是主要的 processor,在背后默默支持这些新贵的同时,也面向市场提供无需第三方的产品:自己的网关+ processing 全套服务。
巨头们也叫 Merchant Account Provider,他们会给每一个服务对象 (第三方或商家) 专属的 Merchant Account 和对应的 MID。MID能被整个卡处理网络识别和接纳,在处理相关交易时各参与方包括发卡行、收单行、卡组织等,都清楚自己在为哪一个浓眉大眼的商家服务;而新贵作为第三方,在收单机构也拥有自己的一个Merchant Account 和 MID, 并将之让渡给旗下商家们共用,由此商家们省去了自己去申请的麻烦。比如使用PayPal 的商家们,发生的所有交易是以 PayPal 的 MID名义并用 PayPal 的 Merchant Account 代收款。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各参与方只知道在为 PayPal 这个第三方服务,并不清楚共用这一个 MID 的众多商家的具体面目。
(第三方也会分配每个商家一个独立账户,甚至 PayPal 也叫这个独立账户 Merchant Account,但此非彼,此连彼的 sub-account 都算不上,其实是仅供第三方内部用来区分商家不能够被卡处理网络识别的。)
拥有自己的 Merchant Account 和 MID 固然好处众多,但商家要从大收单机构获得需要费一点功夫。商家需提交有关公司/市场/财务/支付历史等资料, 甚至有时 owner 的个人信息供收单机构的 underwriting 部门审核,时间半周到数周不等。严格审核的目的指向 business 的真实合法。一旦审核通过,MID 在手的商家意味着得到了整个卡处理网络的认可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合作。
而共用第三方 MID 的商家们,基本只要回答类似“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种级别的问题就上船了,上午申请下午开通,这是吸引小商家和初创公司的重要原因。但在服务商自己都不了解商家又要风险自担的情况下,只能极其严格地监控交易,并以扣留交易款和收取保证金为常规手段来应对后续风险。甚至一些小商家一觉醒来账户没了,无通知无商议单方面被服务商关闭。毕竟对处于产业链下游的第三方来说,保住持有 Merchant Account 和 MID 的资格大过天,反应过度总比被认定与商家串谋把船整沉了好,反正新的商家多得像天上的星星。
业内认定的风险包括商业模式改变,交易量比预期大,销量/国际订单/拒付率短时间内大增时,有没有 MID 差别就明显了。而实际上这些现象在初创企业中很常见。试想一下,公司千辛万苦谈定一个成熟流量的商务渠道,眼看着交易起来了,就要活过来了,突然资金被冻结180天…所以有美国媒体称这些 Aggregator 服务商为定时炸弹。
新贵们来者不拒快速壮大,一方面帮巨头低风险下沉了市场;另一方面独角兽光环耀眼,一些原本有资格获得 MID 的商家也被吸引过去,导致巨头们只咬到其中最不肥的那一块。爱恨交织吧。
给商家的建议是,在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品牌化/企业化运作的商家即使初创公司,也可以先尝试申请 MID 。多花几天提交资料,今后发展之路可能走得更顺遂;而对那些稳定月入小几千养家糊口的商家来说,选哪种服务差别并不太大。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EarthSign Financial,作者:Jessie Lee,原文标题“跨境美国的商家选择哪种类型的支付合作伙伴”,36氪出海经授权转载发布。
图|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