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出海 - 助力中国公司全球化

  • 英文站 KrASIA
  • 日文站 KrJAPAN
36氪出海
36氪出海
热点

港股|锦江国际赴港上市:出海十年,为何至今难盈利?

36氪出海 

港股募资、东南亚布局,锦江国际正在为自己的全球化梦想寻找出路。但文化冲突、管理短板和资源分散问题,仍是它无法回避的挑战。
分享:

手握全球最多门店,海外业务却连续五年亏损超23亿——锦江国际正带着这组矛盾数据叩响港交所大门。

2024年6月29日,锦江国际集团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一旦上市成功,这家中国规模最大的酒店集团将成为国内首个同时在 A 股和港股挂牌的酒店企业。

锦江国际,一个对普通消费者来说略显陌生的名字,但它旗下的霓虹招牌却几乎无处不在——锦江之星、麗枫、喆啡、维也纳、希尔顿欢朋,从快捷酒店到中高端市场,这些品牌构成了中国人出行住宿的日常选择。

从海外业务来看,截至去年末,锦江国际的触角已延伸至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仅在法国就拥有773家酒店,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另有近400家门店。

锦江国际的出海路径颇具代表性,同时此次赴港募集的资金也将主要投向海外扩张、债务优化和运营资金补充。业内有人认为,锦江国际的赴港上市动作不仅是锦江自身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更可能成为国内酒店集团掀起港股上市潮的信号。因此,我们试图将锦江国际作为一个赴港募资的样本,解析港股资本如何激活其海外版图。

并购狂奔的10年

锦江酒店的源头可追溯至1935年上海长乐路的一家川菜馆。

1994年登陆 A 股时,它还只是区域性酒店企业。最早的出海尝试非常谨慎,2011年锦江跟菲律宾上好佳国际达成了特许经营合作,第一次尝试把“锦江之星”这个品牌输出到海外。

而真正的全球化进程起步于2015年,通过一系列大规模跨国并购迅速扩张版图:

• 2015年,以12.88亿欧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酒店集团——卢浮酒店集团,获得1233家酒店资产;

• 2016年,先后并购铂涛集团(3039家酒店)和维也纳酒店(303家酒店);

• 2018年,完成对丽笙集团(1151家酒店)的收购;

在当时,这种扩张节奏比华住、雅高等同行更快、更猛。十余年间,锦江国际签约酒店数量从2010年的417家暴涨到2024年底的1.7万家,成为全球门店数量最多的酒店集团。

锦江国际的业务模式有两种:

• 一种是重资产的直营模式,酒店由集团直接投资、建设和运营。锦江国际旗下只有不到700家直营酒店,占比不足5%。

• 另一种,也是其真正的核心,是轻资产的“特许经营模式”,类似于茶饮加盟,锦江国际将自己的酒店品牌(如锦江、维也纳等)授权给加盟商,并派驻管理团队,通过收取品牌使用费和管理费来创造营收,其超过95%的酒店都是后者。

2024年开始,锦江国际海外业务的重心向着轻资产过渡。2024年12月,锦江酒店(中国区)宣布与马来西亚酒管集团 RIYAZ 携手开始在东南亚6国布局,同时推动开发国家项目。

从财务数据上来看,锦江国际的海外业务似乎不错: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42.56亿元,占总收入30.8%,毛利率达到41.9%,明显高于国内市场。

然而,细看之下,海外业务的盈利能力却不尽如人意。

欧洲“卢浮困局”

据招股书,锦江国际的海外毛利率高达41.9%,但诡异的是它实际上面临着严重的盈利困境。数据显示,其海外业务已连续五年亏损,累计亏损额超过3亿欧元(约23.5亿元人民币),成为集团财务表现的主要拖累。

这一矛盾背后,欧洲市场的高运营成本是主要原因之一。卢浮集团旗下有272家直营酒店,在面对欧洲能源价格飙升和人力成本上涨时,固定成本压力巨大,直接影响了整体盈利能力。

业务亏损固然有经营原因,但也和跨国并购后典型的文化冲突与整合失败有关。

一个显著的问题是欧洲酒店的人房比(员工与客房的比例)高达0.48,也就是说,每两间客房就对应约1个员工;在中国,中档酒店人房比大约为0.18-0.2,即五间客房对应1个员工。这种服务标准虽然符合欧洲市场的传统,但显著提高了人力成本,与锦江国际总部追求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营理念相悖。此外,欧洲团队的经济效益意识较低,进一步制约了集团对资产的整合与优化。

更严峻的是,由于之前的大规模并购,锦江国际积累的商誉高达116亿元人民币,占净资产的73.56%。一旦未来并购资产表现不佳,商誉减值将对集团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冲击。

锦江国际已经意识到卢浮集团是一个“流血点”,不仅持续消耗现金流,还占用了大量管理精力。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集团海外业务转型的核心任务。

在2025年6月21日的一季度业绩会上,锦江酒店董事、首席财务官艾耕云提出了海外业务的升级策略。他表示:“卢浮集团将加大资产处置力度,继续处置亏损及低绩效酒店资产。处置后回笼的资金将用于优化资产布局,并投入到高回报的重定位酒店项目。”

在港股 IPO 招股书中,锦江国际也表明,此次募资的50%要投向海外业务升级与数字化系统建设。策略调整很清晰:出售低效酒店、改造法国市场80家门店、降低直营比例向加盟模式转型,以及数字化升级 WeHotel 全球预订系统。

转战东南亚:新解药还是老问题?

在中国酒店业的第一波出海潮中,许多企业效仿锦江国际的重资产模式,通过大举并购甚至买地自建的方式进军欧美,但最终铩羽而归的并非个例

于是,第二轮出海潮的成员,如德胧、艺龙、尚美数智等,纷纷选择东南亚作为首选市场。比如,2019年,华住在新加坡设立国际总部,全季酒店首家海外直营店落地新加坡;2021年以来,万达也在东南亚签约多家酒店项目。

东南亚市场的吸引力在于其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相对较低的运营成本。

面对欧洲市场的亏损困境,锦江国际也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然而,与过去的“连人带资产一起收购”的重资产模式不同,这一次锦江国际选择了轻资产战略。

2024年底,锦江宣布将携手马来西亚酒管集团 RIYAZ 推进锦江都城、暻阁、非繁云居、麗枫、锦江之星五个品牌落地东南亚市场,由 RIYAZ 集团负责这些品牌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菲律宾6个国家的项目开发、筹建支持及运营管理工作。锦江国际董事长赵奇在今年集团会议上明确表示,东南亚是集团国际化战略的重点,未来将结合酒旅融合,推动产业链资源向海外延伸,提升全球竞争力。

话虽如此,但东南亚市场早已不是蓝海,锦江作为后来者,能否在这片红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是未知数。

如果东南亚试点模式跑通,锦江确实有机会复制这一模式到中东、非洲、南美等连锁化率较低的市场,打开更广阔的增长空间。但问题在于,锦江的欧洲困局已经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驾驭全球化、多元化组织的短板。文化冲突、整合失败、管理能力不足,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东南亚市场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锦江同时推五个品牌,资源是否过于分散?在东南亚这片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的市场,锦江能否在激烈的“巷战”中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还是个问号。而如果继续沿袭“买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老路,未来的扩张可能会重蹈欧洲市场的覆辙。

港股募资和东南亚轻资产布局,为锦江的全球化故事提供了新的叙事方向。但能否真正解决并购后的文化整合难题,能否建立一套适配全球的精细化运营体系,以及能否避免在东南亚重蹈资源分散的覆辙——这三个来自欧洲市场的深刻教训,才是决定锦江未来是“全球巨头”还是“规模陷阱”的关键。资本可以输血,但无法代替企业完成艰难的内功修炼。

全球化从来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锦江国际能否在这条路上走稳,还得拭目以待。

文|常薇倩

编|Jason

图 | 锦江之星官微

36氪出海正在密切关注港股上市企业,如果您的企业希望寻求上市报道,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

近期发布

KrASIA 英文媒体服务助力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

在全球经济复杂格局的当下,英文报道不仅是向海外客户和消费者传递价值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知沉淀。英文媒体 KrASIA(kr-asia.com)致力于向世界介绍中国商业和文化。英文网站约60%的读者为东南亚核心国家的商业人群。KrASIA 通过优秀的搜索引擎优化,专业的英文内容和可靠的社交媒体矩阵,以及全球顶级信息数据平台彭博终端和道琼斯 Factiva 等外部收录平台,帮助中国公司提升全球品牌。如果您的公司对英文传播有相关需求,或者希望与 KrASIA 合作提供出海服务,欢迎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KrASIA 媒体服务刊例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方式。

加入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

目前,36氪出海学习交流群已经吸引超过15,000位出海人加入,他们来自国内外初创企业、行业巨头、投资机构等。在出海社群里,我们为成员挑选整理每日全球跨境资讯,帮助出海人把握最新动态;定期组织出海交流活动,链接出海生态圈,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欢迎添加36氪出海小助手微信(ID:wow36krchuhai-xzs2)申请入群,一同出海!

分享
//
热门行业
|
市场
|
公司
汽车出海
广告图片
关注公众号
扫一扫即刻关注
36氪出海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深度解析

  •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TikTok 案背后, 是更多在美国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们,将集体迎来一个并不乐观的信号。

    社交文娱

    TikTok 败诉,全球化的艰难一章才刚刚翻开

    刚刚